葉面積大小對提高水稻產量的積極作用
要想達到水稻高產的目前,從生理學角度來說,水稻產量=光合勢(葉面積大小x工作時間)x光合生產率x經濟系數。由此可見葉面積大小是影響水稻產量的一個重要因素,葉面積的大小一般都可以用葉面積測量儀來進行測量。
國內外學者都認為,首先應從光合勢上下功夫。光合勢由葉面積和工作時間兩個因素決定。增加葉面積指數必須在選擇葉片收斂的耐密品種的前提下,增加密度和施肥水平。
目前推廣水稻品種多屬平展型,若增加肥力,密度每公頃超過5萬株,葉面積積指數超過4.0就要引起營養生長過旺,出現倒伏、空稈、晚熟等難題,甚至可能導致減產。引人單號葉片上舉,可以增加密度和葉面積指數,但又有抗病性或成熟性等其它難題,也難以很快大面積應用。水稻壯豐靈可以適度控制水稻中期營養生長,促進生殖生長。塑造豐產株型,表現葉片收斂,群體通風透光良好,有利于增肥增密增加葉面積指數,延長葉片功能期,提高水稻乳熟期光合勢,從而提高水稻產量。
水稻的籽粒產量70%~80%左右來自于抽穗后葉片的光合產物,特別是上部3張葉片的光合產物。行距擴大,在抽穗期形成一個理想的冠層結構,改善群體莖葉的空間分布,提高單位葉面積的光合效率,對提高抽穗后干物質生產量有明顯效果,從而取得高產。
水稻品種不同,在行距上應區別對待,如源限制品種汕優63.30~33.3cm行距是適宜的,保證了較高的穎花量。而庫限制型品種如鹽粳4號、武育粳3號適宜栽插行距為26.7~30cm為宜。行距過大,雖然抽穗后通風透光好,群體質量得到改善,但抽穗期總穎花量偏少,產量不高。在推廣水稻旱育稀植時要防止行距過大的傾向。
在適宜范圍內擴大栽插行距,控制基本苗數,有利于改善群體中后期的通透性和冠層結構,有效葉面積率和高效葉面積率提高,使之在抽穗期有適宜葉面積指數和較大干物質積累量,同時顯著增加單位面積穎花量,且抽穗后葉面積衰減率小,凈同化率大,抽穗后干物質積累量大。這不僅是增加產量必要的的形態結構條件,也是促進后期光合生產的生理基礎,所以適當地擴行栽插有利于高產。
相關儀器: 人工氣候室